*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
中風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出血性中風;二是缺血性中風。
一、出血性中風
俗稱「 爆血管 」;約佔所有中風 23%,常見於高血壓或腦血管構造異常的病人。又因出血不位不同,區分為腦內出血與腦表面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
1.腦內出血
多因長期高血壓,使得血管壁變薄,變脆弱,所以ㄧ旦血壓上升就會使腦血管破裂 ; 其症狀會因血管破裂位置及出血量不同,而產生不同症狀,但大多會先頭痛 、噁心 ,接著單邊手腳無力,有時會成昏睡狀態。
2. 蜘蛛膜下腔出血
常發生在先天性蜘蛛膜下腔血管脆弱或是動脈畸形瘤者身上,因為蜘蛛膜下腔血管脆弱的人容易產生動脈瘤,若血流量突然增加 、血壓上升就會使動脈瘤破裂,而造成腦與腦膜間出血 ; 通常大多數人會出現劇烈頭痛 、同時伴隨著噁心、嘔吐,有的會立刻陷入意識昏迷,幾十分鐘之後就過世。此類型的中風死亡率較腦內出血患者為高。
二、缺血性中風:
為國人較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中風70%,通常伴隨著血管硬化,高血脂肪或心臟病;依阻塞之機轉不同可分為血栓性腦梗塞及栓子性腦梗塞兩類。
1. 血栓性腦梗塞
為動脈硬化後很容易發生的疾病 ; 致病原因為腦血管老化後常會出現粥狀硬化斑塊,主要是由膽固醇於血管內壁沉積所形成的,而導致血管狹窄及形成血栓 ; 另外,若是長期高血壓或發生硬化,會導致血管壁受傷而使得大腦之微細血管之血流停止,則附近的腦組織壞死,也會引起腦梗塞。通常血栓性腦梗塞容易在睡眠或安靜時發生 ; 此類患者不會像出血性中風患者那樣猝死,症狀會慢慢出現,必須持續觀察 2-3 天。
2. 栓子性腦梗塞
其原因為身體其他部位之血栓剝落(尤其是心臟內部)形成栓子,栓子隨著血流流到大腦,使得腦內血管阻塞而引起。通常患有心臟疾病,尤其是心律不整、心房纖維顫動的人,因為心臟跳動不規則,容易產生栓子。栓子性腦梗塞常在談笑之間血管突然發生阻塞,患者於幾分鐘內就會出現中風症狀,如語言及知覺障礙、局部麻痺,甚至昏迷、死亡。此外,腦栓塞的再發率非常高,不可掉以輕心。
總而言之,缺血性中風的形成過程是長時間的,但發作卻是很急性的。一旦血管發生阻塞,尤其是塞住重要的血管,病人就會有生命危險。
一般來說,腦出血和高血壓很有關係, 氣溫驟降,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容易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 大部分病人在工作忙碌時、 吵架、心情鬱悶 或情緒激動 時發病 ;而這種病人在冬天特別多。腦出血以每年的十二月至二月為高峰期;因此,有高血壓、心臟病等中風危險因素的老年人,甚至工作過勞的中年人, 應避免由溫暖的環境驟然進入寒冷的環境中,要加強冬季保暖與保健,做好自我調適 ,以免誘發中風的發生。
至於造成缺血性中風之血栓性及栓子性腦梗塞,和氣候比較沒有關係,根據統計,冬天和夏天發生的機會相差無幾。大致說來造成缺血性中風之栓子性腦梗塞,是因血塊脫落所致,因此病發時間較不受時空之限制,隨時都有發生的可能;另一種造成缺血性中風的血栓性腦梗塞則是特別容易發生於睡眠中或於清晨時分。
若遇到中風發生時,可依循下列的處理原則:
1.迅速撥打119緊急送往醫院
2.勿立即給予降血壓藥物及餵食任何食物。
3.將麻痺的那一側朝上側臥,以避免嘔吐嗆到導致吸入性肺炎。
4.解開緊身衣物,如皮帶、領帶等,幫助病患呼吸。
5.仔細監測病患的意識程度、呼吸、血壓及心跳之變化。
6.記錄中風症狀發生時間,以利到院後之評估及治療。
治療準則概要:
1.急診室的第一線處理原則為保持呼吸道暢通、維持適當的呼吸換氣及循環。
◎內科治療
2. 血壓的控制:腦內出血病人血壓的控制並無一定的標準,應視病患個人的年齡、有無慢性高血壓、有無顱內壓增高、出血原因、發病時間及病人術前術後的情況而定。
※ 有高血壓病史的病人,平均動脈壓大於130 mmHg 即需開始降血壓
※ 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05mmHg,暫時尚可不必使用降壓藥。
※ 若收縮壓<90mmHg時,則必須給升壓劑,將收縮壓提升至100mmHg以上。
3.控制顱內壓:顱內壓升高是腦出血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顱內壓為治療腦內出血的首要任務。電腦斷層顯示血塊的大小、水腫,或是否有壓迫腦幹的現象及腦室漲大的情況,亦可作為顱內壓升高的參考。
4.輸液治療:需維持體內等量體液的狀況;電解質及酸鹼平衡都需做監測調整,每天的攝取與排出可視尿量做調整。
5.預防癲癇:腦出血病患視病情需要可給抗癲癇葯物做預防性治療,使用一個月後若無發作,才慢慢停藥。
6.體溫控制:體溫應儘量維持在正常範圍,若高於38.5℃時,需將體溫降低。需注意探討及預防各種感染的可能性,及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以避免感染。
7.其他內科療法:對於躁動不安的病人,可使用短效的鎮靜劑。其他亦需注意深部靜脈阻塞、肺栓塞之預防,以及早期做復健治療。
http://stroke.tw/page/5-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